多起死亡事故中,受害人戴了安全帽,但还是被物体打击或头部撞击地面致死。究其原因,竟然是没有系下颚带造成的。
案例一:
某建筑施工工地,一名戴着未系下颚带的安全帽的工人从起重机吊起的空心砖框下经过时,钢筋空心砖框将空心砖挤压破碎,其中一块空心砖碎块将这名工人的安全帽打翻掉落,另一块碎块砸中其头部,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二:
某建筑施工工地,一名戴着未系下颚带的安全帽的工人负责在起重机下将竹笆捆扎后悬挂到吊钩上,当竹笆吊起后,突然一片竹笆掉落下来,正好砸中其安全帽帽舌,将安全帽打翻在地,这名工人本能地后退时,不慎跌倒,后脑撞击地面,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
某建筑施工工地,一名戴着未系下颚带的安全帽的工人在1.5米左右高的脚手架上作业时,不慎坠落地面,坠落过程中安全帽离开头部,该工人后脑部直接撞击地面,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戴安全帽系了下颚带,以上3起事故可能不致致人死亡。
实验为证
未佩戴安全帽,直接爆裂
安全帽未系下颚带,瓜帽分离、西瓜破裂
正确佩戴安全帽,完好无损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国家标准《安全帽》规定,产品说明必须声明“为充分发挥保护力,安全帽佩戴时必须按头围的大小调整帽箍并系紧下颏带”。
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戴安全帽不系下颚带的行为时,可以责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隐患,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的,新的《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新《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四)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供劳动防护用品,需承担法律责任!
二个案例:
1
案例介绍:2017 年 11 月 30 日下午 16 时许,子公司值班长在未佩戴安全帽与安全绳的情况下,擅自携带工具走上检修平台对正在运行的翻转行车进行维修,因维修时扳手发生打滑,失去重心从 3.5 米高的检修平台坠落至水泥地面,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处罚结果:企业被罚25万,法人被罚37942.25元。
2
案例介绍:杭州某吊装公司在车间内进行吊装作业时,有8名员工未佩戴安全帽等劳动防护用品,经查,8名工人为临时聘用人员,但该公司未按规定为其配备安全帽、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
处罚结果:该吊装公司未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违法行为,被罚款人民币4万元。
为了您的生命安全
请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侥幸等于送命!
未带安全帽,惨遭水泥柱砸头身亡
施工中未带安全帽,被坠落搬运车砸中头部!
试想要是没有戴安全帽,脑袋直接被融掉!
钢板脱钩,直接打击头部,安全帽救命!
猝不及防,掉下来铁棍直接砸到工人头上!
打击伤害无处不在,不要存在侥幸!
看完你还敢不带安全帽吗?
安全帽佩戴时的注意事项
1.头顶与帽体内顶保持一定距离
因为缓冲衬垫的松紧由带子调节,所以人的头顶和帽体内顶部的空间垂直距离,一般在25mm~50mm之间,至少不要少于32mm为好。这样才能保证当遭受到冲击时,帽体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缓冲,平时也有利于头和帽体间的通风。
2.下颊带必须扣在颌下并系牢
安全帽的下颊带必须扣在颌下并系牢,松紧要适度。这样不致于被大风吹掉,或者是被其他障碍物碰掉,或者由于头的前后摆动,使安全帽脱落。
3.不要为透气随便再行开孔
安全帽体顶部除了在帽体内部安装了帽衬外,有的还开了小孔通风。在使用时不要为透气而随便再行开孔,因为这样作将会便帽体的强度降低。
4.下颊带必须扣在颌下并系牢
安全帽的下颊带必须扣在颌下并系牢,松紧要适度。这样不致于被大风吹掉,或者是被其他障碍物碰掉,或者由于头的前后摆动,使安全帽脱落。
5.受过重击的安全帽均应报废
由于安全帽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损坏。所以要定期检查,检查有没有龟裂、下凹、裂痕和磨损等情况,发现异常现象要立即更换,不准再继续使用。
任何受过重击、有裂痕的安全帽,不论有无损坏现象,均应报废。
6.严禁使用只有下颌带与帽壳连接的安全帽,也就是帽内无缓冲层的安全帽。
7.室内作业也要佩戴安全帽
特别是在室内带电作业时,更要认真戴好安全帽,因为安全帽不但可以防碰撞,而且还能起到绝缘作用。
8.无安全帽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9.注重清结与保护
平时使用安全帽时应保持整洁,不能接触火源,不要任意涂刷油漆,不准当凳子坐,防止丢失。如果丢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发或更换。
来源丨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
返回列表